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新华网评:人文景观不能“造史”

发布时间:2016-04-08 09:16:42

浏览量:

分享到:

    方思贤

  每到清明节,人们总是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恐怕连诗人自己都不会想到,这首传诵大江南北的名篇会在千年之后引发晋皖鄂三省三地持续多年的“真假杏花村”之争。

  山西汾阳有酒,自南北朝始出产“汾酒”闻名于世,汾酒也被称为杏花村酒。湖北麻城有民谣:“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安徽池州有古书,清康熙年间池州人郎遂编写《杏花村志》,全书一共12卷,涵盖了历史、风物、文学等等。酒好喝,歌动听,书醉人,这“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天下第一诗村”究竟在哪儿?

  从诗句内容来分析,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作者描写的应当是烟雨江南的景象,这与山西汾阳的地理气候不符。从有据可考的史料记载来看,《山西通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中对杜牧是否到访过山西并无只言片语,《麻城县志》虽有杏花村的记载,却未曾提及杜牧游杏花村一事。而据《嘉靖池州府志》和《贵池县志》记载,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康熙年间创修的《江南通志》则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即指此。”

  那么,是不是说杏花村就一定是池州的呢?湖北麻城认为,池州在唐朝属于一等州,杜牧由三等州黄州转任池州刺史,应有升迁之喜,怎么会写出“欲断魂”这样的悲凉诗句?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结论肯定要以史实为准。

  杏花村的归属之争表面上看是历史文化之争,实际上不过是地方利益的相互博弈。大家更关心的或许是“杏花村”这一文化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与池州杏花村旅游公司关于“杏花村”商标权的归属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诉讼就是佐证。

  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文化不只是抽象的精神需求,它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各地“政府推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也在实践中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游名城邯郸,品古赵文化”等旅游推介广告语,都是借力文化繁荣旅游,发展经济。

  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叠加,文化内涵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应当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能为了发展旅游业就去人为制造历史,不要为了打造城市名片就对压根无据可考的历史穿凿附会。

  杏花村之争并不是个案,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为了争夺李白故里各执一词。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在史学家早有定论的情况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分别出现了“嘉山说”、“盱眙说” 、“明光说”等多个版本,由于在史料上弄虚作假被发现,专家们维持了朱元璋出生在凤阳的既有定论。还有更为荒诞的事,本是神话人物的孙悟空,竟有江苏连云港、山西楼烦、福建顺昌、山东泰安等多个“故里”,这猴子到底是从哪个地方的石头里蹦出来的?

  理不辩不明,史不查不清。我们乐见在秉持客观、公正、严谨态度下,对于争议历史文化刨根问底的积极探求精神。我们反对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费尽心思去为人文景观“造史”。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新华网 人文景观 甘肃轨道学校 兰州轨道技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铁路学校 高薪就业 定向招生 大专 2016年招生简章 地铁专业 高铁乘务专业 乘务员专业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新华网评:绿色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

京新中考改革方案2018年起实施 学生有更多选择权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