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成年人的社会化“往往从大学开始”。对于大学新生们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脱离父母的影响,开始经营他们自己的朋辈关系。此时,这种新的宿舍分配方式在短期内起到的缓冲新生内心压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相比按照学号随机分配,而是让志同道合的同学能住在一起,“也减少了许多可能滋生的矛盾”。
至于专家担心的“会促使班级内‘小集团’的形成,也令孩子的社会化减速”,我觉得有点“言重”了。其一,正因为开始入学的和谐,才使得大家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或其他琐事,引发的校园“宿舍血案”不再时有发生。其二,分配宿舍不会就是“一锤子买卖”,高校完全可以有多次人性化分配,实际上按照既往的习惯,从大一到大四以至于读研[微博],大学生会有若干次被分配宿舍的机会,会形成多次的组合,会带来与不同性格舍友相处的机会。
很高兴我们的高校不再居高临下,开始实施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与教育,小到在宿舍分配上都能顾及学生的个性需求和集体磨合,这恰恰是我们大学长期以来较为短缺的。 □周稀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