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庆阳5月29日电(刘海天)很多人知道中国有四大刺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其实,陇绣也是一种极其精美的手工艺术品。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有一座“锦绣坊“街道,街上全是生产和销售手工刺绣艺术品的店铺。以香包为代表的陇绣技艺,在这里璀璨生辉,吸引着八方的来客,振兴着庆阳的经济。在一座叫做”庆阳市红凤蝶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点铺里,刺绣女工们围坐在桌子旁边,一针针一线线,不快也不慢地绣着各种工艺品。店中摆着、挂着各种做工精巧的手工艺小商品,透出浓浓的中国文化味道。这些商品由于做工精致,千针万线辛苦而成,所以价格往往不菲--一张刘文西所绘素描毛主席的刺绣像,店家开价竟然达到18000元。
在这条街上,类似这样的店铺和文化公司比比皆是。他们利用产业化的模式,在保护和传承着古老精湛的陇绣文化。这种方式在业内被称为”生产性保护“,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保护措施,也是一种满富活力的保护措施。
陇绣是流传在甘肃省庆阳市一带的独特文化艺术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庆阳民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歌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庆阳女孩子学习刺绣的过程。
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曾说: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躲进故纸堆里自恋自赏,也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要深化“庆阳实践”,激发形成创新创造的生动局面。”锦绣坊模式的“庆阳实践”,正在走出一条生动活泼又根底深厚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庆阳不但是欣欣向荣的能源基地,也是充满朝气的文化宝库,还是满载荣誉的革命老区,正在成为希望无限的中国新兴发展区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