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约翰·纳什:一个“疯子”的伟大“战争”

发布时间:2015-05-29 01:14:16

浏览量:

分享到:

    天才、精神疾病、诺贝尔奖、车祸离世……这个极具矛盾性格的主角,是上帝的宠儿还是弃儿?

    在爱情上,这个天才,这个“疯子”,和芸芸众生有了同样的启悟。他们的同时辞世,更是让人感叹,他们注定是世间的传奇。

    这颗心灵值得纪念,因为它所历的“战争”:在真实的思维的“战场”,他是一个天才又倨傲的斗士,不断地开疆辟土;在长达30年幻觉与理性混杂不清的“战场”,他像一个独自游荡的疯骑士,在黑城堡里打转,寻找出口。

    “我们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拍照,顺便透过观景玻璃张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而夕阳也张望着我们,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玫瑰色的光晕。我想告诉你,《美丽心灵》里那让人动容的授笔仪式完全是导演的杜撰,可是,那个傍晚,在数学楼顶层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教授合影或谈话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结结巴巴、推三搡四,难道不比那个子虚乌有的授笔仪式更让人感慨?”

    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留学的沈诞琦在《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一文中描述了一场数学系学生对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数学家约翰·纳什的致敬。发生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楼最高层大厅的这幅画面,在这位传奇人物意外离世后,被无数人分享、阅读,成为对逝者的追思中尤其温情动人的一幕。

    在文中,作者也描述了一个大一女生率先向约翰·纳什发出合影要求前,他在这场欢闹的宴会中遭受的长时间的“冷落”——直到宴会快结束,都没有一个人,敢在纳什一家那桌坐下。尽管人群中不时有探查的目光和骚动的低语在聚焦他:“看,那就是约翰·纳什!”

    畏缩的邀请,透露了人群对于约翰·纳什的复杂态度:好奇而敬畏,围窥远观却不敢接近。他太传奇了。他是天才,21岁时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在66岁时为他带来诺贝尔奖的殊荣,人们形容他对数学的贡献犹如巴赫之于音乐、简·奥斯汀之于文学。他曾经是“疯子”,两度入精神病院治疗,从30岁起深陷严重精神分裂的泥潭,60岁时,又奇迹般地击退幻觉,回归现实。

    不论“天才”还是“疯子”,都意味着和人群的远离。约翰·纳什从小就表现出和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早慧、才智过人,性格却古怪、桀骜、自我,尽管他“像天神一样英俊”,人群从来不喜欢他。

    他的天才有很多证明:高三时,获得威斯汀豪斯奖学金,全美国仅有10人。随后进入卡内基技术学院(今卡内基美隆大学),仅用三年就获得硕士学位。指导老师给他的推荐信里只有一句话——“这个人是个天才”。21岁博士毕业,在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理论。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期间,他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数学问题,突破性的论证在数学界光彩夺目。

    数学家喜欢沉溺于数学的智力美感,享受纯粹精密的思维活动,他们显露在现实世界的举止多古怪异常。约翰·纳什则是异数中的异数,《美丽心灵——纳什传》的作者西尔维娅·娜萨将他与其他数学家比较,“论自大、自信和行为反常,他都更胜一筹”。他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的傲慢态度经常令同行难以忍受,“不折不扣、无拘无束、脸皮很厚的精英人才,他只对那些跟他差不多一样精神层次的人感兴趣”,一位麻省理工大学的同事评价他。

    这又是一个“上帝的宠儿”,一个天资聪颖而不讨人喜欢的“狂人”。年轻的约翰·纳什张狂、好胜,不吝“炫耀”自己的天资。他不喜欢按任何人的标准行事,“我更倾向于思考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而且不会直接借鉴任何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普林斯顿求学期间他很少去上课,因为他认为这会减少他的创造力,他整日沉迷于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其他数学家束手无策的问题。受不了他的自傲,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曾挑衅他:“既然你这么牛,那你去解决嵌入性问题啊。”两年后纳什赢了这个赌,破解了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为纯粹数学做出重要贡献。

    1958年,《财富》杂志称他为数学界最闪耀的明星之一。这年他30岁,天资已让他攀至足够的高峰。

    对于约翰·纳什,这些远远不够,数学界的圣杯——菲尔茨奖散发着极具诱惑力的光辉。赢取它,是他长年的心愿,但是朝圣之路荆棘丛生,即使天才也被绊住了手脚。因为他的“自绝于世”,不知道在做的研究已经有人先行,1958年他再度与它失之交臂。随后他又一头扎进黎曼猜想(当今数学界最重要、最期待解决的数学难题)的漩流中,但最终也无疾而终。

    数学界同行猜想,奖项的失落令他非常痛苦,他开始担心自己的最佳时光已经走远,这个时候又传来妻子怀孕的消息。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和即将承担的重大责任给他很大压力,埋下精神疾病的引线。

    “在他高大自信的外表下,隐藏着另一个自己:极度焦虑、自我怀疑,甚至恐惧”,西尔维娅·娜萨提供了这样的分析。30岁这年,约翰·纳什开始频繁出现幻听,性格急遽变化,最终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或许天才是消耗性的,他在纯粹理性思维的海洋里左冲右撞,暂时迷失了方向。30岁以后,他被征伐去打另一场战争——长达大半生的“精神”漫游,不断出入他的身体和脑子分处的两个世界,找寻不知道到底是谁的“敌人”。

    从约翰·纳什的口中开始经常蹦出不同的“敌人”:强权政府、宗教势力、冷战阴谋,甚至外星人。那个时代的风云,在他脑子里演变成了不同的战场,他是被追赶迫害的那方。其间他做的最疯狂的举动是从麻省理工学院辞职,提取了所有养老金,到当时充斥着游行、罢工、爆炸的欧洲游荡,甚至赴日内瓦申请政治避难。

    他的身体还要打另一场战争:抗拒精神病院的治疗。他两次进入精神病院,后面的那次则要忍受胰岛素休克疗法。这种后来被证明错误的治疗方法非常残忍,通过注射胰岛素让病人整日昏迷,病人要承受无意识痉挛的痛苦和抽搐过度可能导致的生命危险。“我知道我在哪里,我被人监视着。我能够想象,我就像一个阴谋的受害者”,粗暴的治疗真的成了纳什口中的敌人,在这段半年“铁窗”岁月中,他丢了童年的回忆,变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我觉得我像动物一样被对待”。回到人群中,人们惊讶于他生平从没有如此谦逊有礼。

    精神药物维持“正常”的代价是人体的萎靡不振,约翰·纳什表示了极大的抗拒,但不吃药则要陷入为幻听驱动的“疯狂”中。此后漫长的时光中,约翰·纳什的状态时好时坏,他成了“普林斯顿的幽灵”。这所大学在约翰·纳什病后向他伸出援手,也接纳了他穿着标志性的红跑鞋于石砌走廊之间游荡,在墙上留下难解的数学公式,或将十多页密密麻麻的演算纸抛在某个教授的办公室前。

    常人眼里看见的只是一个变“疯”了的曾经的天才,没人知道他脑子里在进行的战争,也没人想到战局会慢慢改变。60岁时,他突然“正常”了,他重新打开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大门,行为有了逻辑,后来还学会使用计算机。

    精神病学家对约翰·纳什的“康复”没有定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自己开始在智识上拒绝频繁出现的妄想意识。“只要我想。有一天,我开始想变得理性起来”,他和幻听争论,“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识分辨错觉”,直到他驳倒了那些声音。

    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让约翰·纳什恢复理性的是荣誉。199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他戴上了桂冠。在约翰·纳什“游荡”的那些年中,博弈论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石,成功用于现实生活,“纳什均衡”是其中的关键。获奖后,约翰·纳什的性情又疏朗了许多,他等到了迟来的荣誉。

    “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因为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但在追求了一生的真理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又是由谁来决定?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让我经历了从生理上到精神上再到幻觉上的洗礼”,在诺贝尔奖致辞中,约翰·纳什将自己的人生描述为一场漫长的游历,穿织于理性、灵感、幻觉之间的苦行,如奥德修斯返家(希腊史诗《奥德赛》主人公,特洛伊战争后历经10年艰苦,方才和家人团聚)。后来在记录片《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中,他解释了自己认为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神健全是一种从众的形式,人们常常认为,患有精神病的人是很痛苦的,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我认为精神病或疯狂,也是某种逃避的方式。”

    那个大一女生走到纳什面前,结结巴巴:“纳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吗?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伟大,是什么样的定义?《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的导演认为,约翰·纳什的人生经历就像一出希腊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好的悲剧,表现的是一个英雄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冲突,其中包括命运的翻转,对命运的启悟,最终迎来精神的净化。按悲剧来定义,约翰·纳什的一生,实在是一出富于情节性和深刻意蕴的好戏,充满希望的开场,跌宕起伏的冲突,冲击力强烈的反转,谁能辨明其中何为福兮何为祸兮?而这个极具矛盾性格的主角,是上帝的宠儿还是弃儿?

    约翰·纳什的生命落幕,他连离开都这么有戏剧性。车祸发生在他领回“数学界诺奖”的阿贝尔奖的路上。这位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诺奖和阿贝尔奖的双料得主在收获巅峰荣誉不久,戛然结束他的征途,于2015年5月23日。23,是他最喜欢的质数。

    这颗心灵值得纪念,因为它所历的“战争”:在真实的思维的“战场”,他是一个天才又倨傲的斗士,不停地开疆辟土;在长达30年幻觉与理性混杂不清的“战场”,他像一个独自游荡的疯骑士,在黑城堡里打转,寻找出口。

逝者已往,戏幕落下,我们为他和命运、和时间、和自己的斗争而鼓掌。

    还有一个战场,是爱和孤独的拉锯。尽管不尽如电影《美丽心灵》所表现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仍可称为慰藉他的孤独的伴侣,她为他的生命提供了长期的陪伴、照顾和支持。

    “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我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今晚,我能站在这里领奖都是因为你,你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你就是我的真理。”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他对着人群里的妻子说。

    在爱情上,这个天才,这个“疯子”,和芸芸众生有了同样的启悟。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纳什 约翰 疯子 甘肃轨道 兰州技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我国期货交易品种达52个 今年成交额近470万亿元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将依法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