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某地方论坛的“补丁衣服帖”成了热帖,其缘由、真伪已经没有考证的必要,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倒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认真思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到底还要不要?
孩子穿什么衣服上学,本是学生个人的选择。原则上讲,只要量力而行,干净整洁,无碍观瞻,穿什么都行。条件允许的,可以穿得漂亮点、时尚点儿;经济条件差点儿的,衣服打了补丁也没关系。穿得好的,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穿得差的,也不是需要自卑的理由,更不是轻视无礼的借口。
认为学生穿补丁衣服丢了脸面,作为社会层面的其他人有这样的想法,倒也无关紧要。但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有这样的念头让人不可思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在内去大力弘扬、传播、捍卫、践行并以身示范。如果学生穿上打补丁的裤子,还要受到老师的讥讽,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向学生传播正能量,而是在向学生宣扬一种奢侈生活与铺张浪费的习惯。长久以往,既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尊严和勇气,又会损害和挫伤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反向滋生和助长学生摆富比阔的行为。
谈及教师的修养,叶圣陶在《教师的修养》中指出,最起码的要求是“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影响,一饮一啄,都要有正当的意义”。影星蒋雯丽一次回忆她的童年时说,“有一次,因为穿了一条膝盖上带补丁的裤子被老师表扬了,回来便让妈妈把所有的裤子都打上了补丁”。由此可见,教师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抑或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招手势,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意思是,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由衷的尊敬。不懂这一点,不堪为师,认为学生穿着补丁衣服丢了班级的“脸面”,更是有辱师名。
我们不应忽视身边经常发生的一幕幕:中学生要父母买苹果手机竟以死相逼,13岁的初中生过生日竟租来8辆豪车,崭新的衣服仅仅因为“不够时尚”便丢进垃圾桶,满盘的饭菜仅仅因为“不合口味”便被倒掉,苦点累点的活儿仅仅因为“掉了身价”没人愿干……奢靡浪费之风正在年轻一代身上可怕地蔓延。由攀比而享受,由享受而懒惰,由懒惰而堕落,由此酿成的悲剧在不停地上演。
过去老人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却永远都不该丢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可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但绝不能忘记传统,奢靡浪费,贪图享受。过去饭店吃饭打包,觉得是一件丢人的事,现在全国上下提倡厉行节约,大家不是欣然接受了吗?
教师觉得“丢脸”的言论,代表的是一种思潮,一种经济繁荣后可以不必勤俭节约的思潮,动摇的是一种根基,一种中华民族以勤俭持家的文化根基。补丁衣服的背后,丢掉的不是脸面,而是当下最不该丢掉的朴素道德心。(汤勇 作者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偏狭的节俭理念才真需要打补丁
节俭教育不只是一个外在形式,我们还应把它内化成合格人才的真实品质,这样的教育才算得上完整。
倘若这则帖子中的内容确为事实,那位老师关于“补丁裤丢了学校和班级的脸面”的说法确实有失偏颇:穿补丁裤是个人自由,“学校的面子建立在学生的穿着上”的说法过于肤浅。
但我依然愿意谈谈这一话题,因为由它引发的热议对教育者来说极具现实意义:一方面,在物质丰富的当下,节俭教育的确需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进行节俭教育时,我们该持有的理念和方法,同样值得探讨。
对“节俭”二字含义的理解,应该与时俱进,随时代而变。所谓节俭的意义既包括在消费中尽量减少不负责任、毫无意义的消耗,也包括在合理分配收入的基础上正常理性的消费。一个家庭的消费,不仅仅表现在“穿衣戴帽”上,节俭理念应该贯穿到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发帖人在帖子中透露出所谓“就怕惯出毛病”、“龙门要跳,狗洞要钻”、“自尊性太强的孩子将来做不成大事”的教育理念并无问题,但这些宏大的理念靠一个“补丁裤子”来实现,未免也有些小题大做。换言之,裤子的补丁或许能适时给孩子上节俭这一课,可其他方面呢?看看当下孩子们的消费现状,结合这位家长的说法,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笔记本需不需要用零碎纸张装订,那些被装在孩子书包中的零食和饮料该不该买,孩子上学家长接送能不能改成挤公交。裤子的补丁有了,这些生活细节方面的“补丁”呢?所以,笔者认为,做不到“一贯到底、面面俱到”的节俭教育毫无意义,任何细节的缺失都可能削弱或抵消“补丁”所建立的教育效果,难以收到成效。
作为家长,应主要在理念上对孩子进行影响和教育,与其在略显做作的“补丁”上做文章,倒不如让孩子多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切身体会劳动的价值,体会物质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家庭的收支计划,体会和学习量入为出,从小培养理性、合理的消费理念,这样的教育更现实也更有效。
此外,我们也应该厘清所谓“穷养富养”的真正意义。所谓穷养,突出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消费加以控制,适当融入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其合理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但是,穷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富养,即多注重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开阔他们的思想和视野,决不能单纯地把穷养富养理解成一个物质概念。
父母应力所能及地让孩子过上精致的生活,让他们成为知情识趣的人才,更应该让他们“知进知退、知行知止”,懂得敬畏,理性为人——这也是节俭教育的真正意义,片面地理解“穷养富养”,正是那篇热帖的问题所在。
节俭教育不只是一个外在形式,我们还应把它内化成合格人才的真实品质,这样的教育才算得上完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