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与创新相对的不是失败,是庸俗

发布时间:2015-05-26 10:29:18

浏览量:

分享到:

    4月份的最后一天,著名的电动汽车产业翘楚特斯拉宣布进军能源领域,推出适合家用的Powerwall能源墙和商用的Powerpack能源包,其中一款容量达7千瓦时的储能设备售价仅为3000美元。

  清晰的产品线,时尚的外观,冲破市场束缚力的价格,再加上老男孩马斯克几乎斩钉截铁的愿景描述,能源互联网的明天瞬间被这家硅谷公司高亮展示出来:这一次又是有梦想的美国人准备把世界变成一个人人皆可产生交换能源的互联网“夹”。

  习惯了高调地推出市场概念之后再徐徐讲述产品内涵的特斯拉这次带给中国舆论的冲击的确不小,很多人在对这样爆炸性的产品有没有前途议论纷纷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

  在“有”的市场里生存需要争夺,在“无”的市场里生存就要创造。大部分人习惯的还是从1到n的红海竞争,对从0到1的突破性举措说起来艳羡不已,但真的去做还是顾虑重重。

  但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德国的媒体却表现的非常淡定。著名的杂志《明镜周刊》轻描淡写地发了一篇关于特斯拉与汉堡的一家售电公司数年来在储能并网与电力交换方面的悠久历史的文章,着重推出了德国人对此类颠覆式创新一贯的立场:美国人就是喜欢炒概念,这些事和技术其实我们早就有了,并且做了很多实践。

  一边是不断地盲目羡慕和跟随,其结果是热闹非凡舍本逐末;一边是持续地低头实践和矜持,其影响却远不能盖过喧嚣。如果我们对比中国、美国和德国,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那些真正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创新,是不是只有美国才能有?

  创新来自于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和优美的文化环境

  马斯克急急忙忙推出储能产品的原因之一当属顺应加州政府最新的储能政策,同时也看到了全世界发展新能源和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大势所趋,加上硅谷本来就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文化,一家汽车互联网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能源互联网公司并不突兀。这种宏观层面的推波助澜和文化层面的兼容并蓄,的确是产生真正创新的最好源泉。对比之下,创造出自驾分享用车模式的Uber却在中国步履维艰,成都和广州等地纷纷对此类私车参与出租运营的做法叫停甚至取缔,而出租车业的不少人也聚会游行从心理上判定其为非法载客。

  没有充分的政策和文化环境,创新的生命力随时可能奄奄一息。Uber这样允许私车参与叫车服务的模式之所以瞬间风靡全球估值数百亿美金,与旧金山政府的宽容大度不无关系。而旧金山出租车从业者的转型之快,市民和乘车者的适应及推广能力之强,也是此类创新得以存活的关键。

  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一个国家何以营造出好的政策与文化环境,我们就必须对西方发达国家在主流精英和政府层面在文化品性上做出深刻区分。西方的主流精英们长期习惯于营造讲究是非底线、自由文明的优良形象,但是在政府行为与国际交往方面呈现巨大的利益性指向。这两条底线并行不悖形成的合力就是:文化上对精英个体有强大的吸引力,政策上尽可能在所有人感觉良好的时候获取最大利益。这种底蕴不仅使得美国此类发达国家在彼此和自身的发展道路上独树一帜渐拔头筹,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人群和公司都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感召力。

  不可否认,硅谷的阳光,斯坦福的豪奢就是一种最显性的文化张力,无时不刻都对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产生最深远的影响——国际化的人才会往那里聚集。

  创新需要一批可以管控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精英

  特斯拉在硅谷的办公室就像一个室内的篮球场,上千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挤在一个很大的厅里办公,即使是CEO高管也不过是拥有一个安静的角落而言。这种国际化和扁平化的管理体系折射的是一个几乎在欧美已经耳熟能详的常识:最完美的创新必定来自于群英荟萃的多国部队,最优秀的公司势必寻找到一个办法来管理和驱动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天才们。

  而恰恰是这一点让试图孕育顶尖创新的中国步履维艰。从顶层设计来讲,目前火热的“一带一路”战略事实上已经占领了极高的制高点,试图将中国数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在全球找到最好的投资与合作机会。这种体量上的优势虽然拥有战略上的先发,但却在战术层面为人才的短板所困。整体而言,中国的精英们还尚无管控国际化人才的经验,即使是那些屡屡打出创新旗帜的互联网英雄们,其发迹的实质还是依托于海外层出不穷的技术和国内群涌而至的庞大市场。

  这种窘境与目前火热的全民创业时代相结合,必然使得在中国孕育的创新无法产生像特斯拉和Uber这些公司一样的行业影响力。不少试图下海的官员和国有企业高管事实上并不真正具备文化和语言上的优势去操控一只高效的国际化团队,而一流民企的国际化道路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像西方企业当年那样拉着一个拉杆箱带着一堆钞票不断宣扬自己的理念和产品,率领一群当地人组成的混合部队融入当地经济圈的项目经理和高管并没有大量出现的迹象,尽管事实上中国的80和90后已经拥有了全球最一流的教育和成长背景。

  这一短板的形成关键当然还是在文化熏陶上。本质上来讲中国的文化的确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点也反映在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上。最近几年虽然有更多企业频频走出海外在欧洲投资,但最大的风险和困难已经被公认为并非是法律和技术,而是文化上的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去表述,但是却可以用积年累月的实践不断弥补,而这恰恰是年轻一代人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陷阱的必经之路。

  创新必须采用合适的手法保持住最核心的创造竞争力

  国家发展进入中等收入的高位阶段,必须要摆脱的一个陷阱,就是不能太片面和迷信市场的力量,而要把能主导产业升级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提高到至少能和欧美发达国家接轨的水平。企业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选择是,如何真正提升人均工作岗位所创造的价值。

  而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先进企业和大公司的自然性闭锁。

  以德国汽车制造业巨头大众集团为例,其2014年全球的盈利为179亿欧元,其中52亿欧元为其在中国的各个合资企业分红所得。看上去如此重要的中国市场,在过去30年形成的各级合资中方企业,却从未形成全球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拥有真正的自主创新能力。大众最核心、拥有最高产品附加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工艺,理所当然的被保留在德国本土。

  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也无法解开的困局:创新的庸俗化和资本化。

  如果没有像韩日那样在赶超欧美雄心引导下的国家整体协调的产业升级,没有跨行业跨国界的系统性协调和布局,看似遍地黄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转型发展,很容易再次演变成大炼钢式的跃进突击。

  这两个窘境合在一起之后就是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由于中等收入国家的高端需求只能在发达国家得到满足,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专利保护和市场运作形成系统性闭锁;另一方面中等收入国家的高收入群体尤其是商业精英为了获取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持续的高回报,不太容易形成协调发展的主流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自发性的创新诞生,也很难存活于真正的市场竞争之中。

  举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在目前方兴未艾的团队协作工具领域中,无论是阿里系的钉钉,还是成名很早的teambition、风车、worktile、明道等等,虽然拥有巨大的资金和市场支持,但是在产品功能和稳定性上却远不如一个中国科学院下的小团队做出的叫科研在线的产品。这个几乎默默无闻、囊括了会议组织、团队文档分享和视频会议系统的产品团队就像当年不知道该如何商业化的联想一样,虽然在技术上亮点颇多,但是在商业模式和盈利可能上几乎还是空白,获得资本和市场关注的机会也非常少。类似这样的具备一定核心创造力却被传统工业体系束缚着的创新,出路之渺茫几乎可以想见。

  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讲,每一次划亮夜空的美国式创新本身的确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但一次次层出不穷的创新案例却足以让人们去思考:是不是真的只有美国那样的环境,才能产生出那么多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创新?而在我们中华民族准备更进一步大发展的契机之下,我们的参照系到底应该选择均衡稳定的欧洲,还是两级分化精英争先的美国?

  答案一定是开放式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记住这句话:创新从来都不与失败相对立,它的反面只是庸俗。
    (作者:廖宇,本文选自钛媒体)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甘肃轨道 兰州技校 榆中校区 高铁乘务 甘肃技校 就业好 职业技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河南鲁山老年公寓火灾死亡人数增至38人

基本国策应成为依法治国“基本样本”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