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轨道运校】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7-10-23 10:03:15

浏览量:

分享到: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工匠精神”首先受到国内手机企业的大力推崇,并被塑造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而广为宣传,由此,工匠精神得到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自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工匠精神更是成为一个显学热词,迅速占领了学术界研究市场的高地。作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者进行了积极反馈,纷纷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出发,探讨了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能及策略。然而综合已有研究,对于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应当培育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学界仍然莫衷一是抑或似是而非。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就是指一个群体的总体性人格、态度、行为特质,有论者认为,工匠精神即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尊师重教。但是,在中国古代田间精耕细作的农民也未必不精益求精,未必不一丝不苟,未必不尊师重教。人们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精神特质称之为“农民精神”呢?实际上,在前现代社会,工匠与农民都带有浓厚的传统人格特征,并不存在很大的区分。美国著名的现代化研究专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基于对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尊崇,提出了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分野,分别对应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他认为,不同的社会结构土壤对人的精神特质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人格类型。在传统社会下,不管工匠还是农民,他们的阶层和职业都极为固定,反而能超越浮躁的心态,专注于眼前的手工劳作,并产生了所谓的工匠精神。今天我们重提工匠精神,提倡回归传统,就不能不面对前现代的精神特质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问题。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是在经济现代化的驱动下产生的,经济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因此,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应以培养具有现代人格、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工匠为根本目的。该问题不梳理清楚,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向就有可能跑偏(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一、英格尔斯的人格框架理论:传统与现代二分

英格尔斯多年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研究,是现代化的坚定拥泵。在他的著作《人的现代化:心理、态度、思想、行为》一书中,“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词语经常交叉使用。在西方,自马克思以后,以工业主义、理性主义、技术主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性屡遭批判,马克思、韦伯、卢卡奇、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西方社会学者对现代性的扩张所导致的异化劳动、人的物化、理性囚笼、技术奴役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然而英格尔斯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现代化就是唯一和必经之途。

事实也是这样,实现现代化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啻于一种政治正确,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表明,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富强、增进国民福祉的不二法门。但是,就如英格尔斯所指出的,“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经验证明,简单移植先进国家的工业管理制度、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甚至全部课程内容的做法,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在耗费了巨大的资源和财力之后却落得了南橘北枳的效果。因为归根结底,“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显然,发展中国家引进的现代化制度要能发挥效用,就必须使国家的人民具有适合现代制度的现代精神特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3]。英格尔斯由此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范畴,它不只是美国社会科学家罗伯特·华德所说的经济现代化,也不只是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政治现代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现代化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现代的”,不应该被理解成是一种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或心理状态,换言之,现代性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状态。

把现代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重新阐释,并将其界定为一种精神状态是英格尔斯对现代化研究的一大贡献。根据这种理解,在具体研究中,英格尔斯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也就是从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提出了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等几个相互对立的范畴。然而难点在于如何划定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界限。英格尔斯的研究团队选择了六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访问了六千多人,选择的人涵盖不同种族、阶层、宗教、地区。通过分析调查资料,他们发现存在如下一些品质和特征可以区分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兰州铁路学校)。

根据英格尔斯的研究对传统人格特质和现代人格特质的描述,可以大致勾勒出传统人和现代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总体而言,传统人较为守旧,较难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而现代人更能从心理上准备和拥抱新的生活经验;传统人往往只对与他个人有切身利害的少数事情感兴趣,而现代人不仅对他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和事物持有自己的意见,而且对外部和公共事务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传统人更加倾向于盲从和无条件的遵循传统文化,而现代人不拘泥于传统和过去,能更好地继承传统的优良遗产;传统人的时间观念往往不强,而严格守时、珍惜时间是先进工业国家现代人的普遍品质;传统人有较强的宿命论观点,对个人能力缺乏信心,而现代人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对付和控制生活给他带来的挑战;传统人倾向于对生活随遇而安,而现代人趋向于在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制定长期计划;传统人对不同意见和观点往往持敌视和防范的态度,现代人会更加头脑开放,尊重不同意见;传统人一般较为顺从谦卑,缺乏创造性想象和行为,现代人则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传统人往往固守祖辈的职业,不太考虑社会发展和个人才能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倾向于鼓励后代不必拘泥于传统,而根据个人的才能以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观念去工作、生活。

英格尔斯指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在于研究和解释人们如何从传统人格逐渐转向现代人格。他认为,在较为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机构和科学技术机构里工作,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特质,使人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及行为从比较传统的一端,逐渐转变到较现代化的一端。在所有的现代化机构中,英格尔斯特别强调工厂的作用,研究发现工厂是促成人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环境,是培养现代性的最佳学校。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道,“一群个体的某些特性的稳定性可以由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的恒定性得到解释”。因此,一个人的精神特质与周遭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因为工作构成了绝大多数人的主要生活,所以与工厂环境的接触就是长期和全面的,工厂的技术准则、精细分工、生产标准、考勤制度等都赋予工厂一种坚定和稳定的性质,要求工人的适应,并对工人的品性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工厂的现代工业原则蕴涵着改变人的有效力量和条件,尤其是可以有助于人们形成个人和社会效能感,使人们乐于准备革新和发明创造,随时接受改变,增强计划性和时间感。英格尔斯同时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学校教育在培植和加强人的现代性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面,也是最强有力的方式之一()。

 

二、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传统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再审视

(一)传统工匠:概念与特征

要讨论工匠精神,“工匠”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工”“匠”“工匠”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一个互通互用的词。《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古代文献也经常将“工”称为“百工”,《考工典》曰:“工,百工也,考察也。以其精巧工于制器,故谓之工。”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士、农、工、商有着严格的身份界限,古代政府对工与匠进行单独的户籍管理,将之称为“匠籍”,因此也有“工在籍谓之匠”的说法。可见,在古代中国,工匠是拥有一定技艺,从事制作活动并与其他社会群体有着严格身份区别的的手工业劳动者。

在西方文化中,以英语为例,与工匠相对应的词汇有“craftsman”(手工艺人)、“artisan”(匠人),两词的词根分别是“craft”和“art”。追溯源头,实际上“craft”和“art”差别不大,两者均有“技艺”的涵义。因此,古英语中以art为词源派生的artsman(画师)、artificer(技工)、artisan(匠人)与以craft为词源产生的craftsman(工匠)并无本质区别。[7]目前,在国内相关文献中,应用更为广泛的是craftsman,工匠精神的常见译法也即“craftsman’s spirit”。经过词源学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古时无论中西方,工匠均是指从事手工技艺活动的社会群体。

与现代工人相比,传统工匠在社会身份地位、技术活动形态、技术传承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浓厚的前现代特征。

首先,在社会身份地位方面,传统工匠往往身份世袭,职业固定,依附性强,地位卑下。在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乃农业之末,不受政府重视,工匠受到严格的匠籍制度管理,世代从事手工业,并被禁止参加能改变身份命运的科举考试。所以说,我国古代工匠,其身份地位更在农民之下,连普通劳动者的待遇都难以获得。不独中国,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工匠境况甚至更为糟糕,在城邦从事手工业活动的鞋匠、木匠、织工、瓦工基本都是奴隶,没有公民身份,并依附于主人而存在。他们的主人,也就是那些城邦公民则从事更为高尚的政治活动或军事斗争。即使在已废除奴隶制的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工匠也往往依附于大大小小的庄园主,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则多受控于强大的行会组织(甘肃铁路学校)。

第二,在技术活动形态上,传统工匠是手工劳作而非机器生产。传统工匠的主要技术活动场地是手工作坊,手工艺劳动是其主要活动形式。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工匠不涉及机器的使用,中国古代织匠就发明了十分复杂、精巧的织布机器。然而有几点不同使得传统的器具使用区别于现代机器生产,一是传统机器没有现代动力,多是靠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自然力量驱动;二是现代机器操作强调标准化生产并有着严密的分工体系,工人往往只负责整个生产流程的某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手工艺劳动多是由一个独立工匠完成整个制作过程。生产方式的不同无疑对工人和工匠的精神特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在技术传承方式上,传统工匠主要是师徒授受或家族继承而非学校教育。我国古代拜师学艺、世袭家传式的技术传承制度自不必说,中世纪西欧社会更是形成了系统、严格的行会学徒制体系。学徒制度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师徒双方需要签订契约,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受行会的监督和控制。师傅负有向学徒传授技艺的责任,而学徒则需要履行各种近乎苛刻的义务,例如学徒要绝对服从师傅的命令,未经师傅同意不得结婚;学徒不得泄露师傅要求保密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学徒不得做有损于师傅的事,并且随时要勇敢地保护师傅。显然,中世纪学徒制下的师徒关系本质上仍是一种封建依附式的关系,它无条件地强调对师傅或权威的绝对忠诚和服从,既不利于技术进步也不利于技术传播,因而是一种十分保守的技术传承方式。

(二)“精益求精”的困境: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深嵌于传统社会的工匠群体不可避免地带有前现代的烙印,因之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建性及落后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匠会孕育怎样的工匠精神?遗憾的是,传统工匠虽然占有技术知识,但却并不占有文字,换言之,关于他们的存在,关于他们的生活,关于他们的精神,往往都是由他人描写和摹刻的,我们很难通过已有文献来发现古代工匠本身对他们群体精神的认识。当前,尽管对于工匠精神的确切内涵仍然众说纷纭,在主流话语的叙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共识,一个重复率最为频繁的关键词无疑就是“精益求精”。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述,精益求精意味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虽然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话语,但某种程度上表明“精益求精”确实是社会意识对传统工匠的普遍印象。因此,这种工匠精神的具象化代表在各类宣传中往往体现为日本手艺人(如“寿司之神”)、瑞士钟表匠、意大利鞋匠等手工作坊里的匠人,罕见有现代机器大生产背景下的工人。这一问题在国内手机企业的工匠精神热中也可管窥一二,某手机企业在品牌发布会上便是以一个拿着锤子进行手工劳作的传统工匠作为其工匠精神的形象代表(高铁学校有哪些)。

尽管工匠精神热潮如火如荼,现代工人的身影却付之阙如,人们仍需借助传统工匠来作为精神符号。难道说现代工人早已对工匠精神弃之敝履?也许并不是现代工人不推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毋宁说所谓工匠精神在现代工业背景下失去了生存土壤。对传统工匠而言,他们的职业十分固定,有充足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来钻研某一门手艺,在这样的条件下,精益求精不仅不难做到,而且成为了工匠们的一种主动需求。如柏拉图所说,“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或织工,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期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日本传统工匠也有所谓“一生悬命”的说法,即把一生都悬在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上。在崇尚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工业社会,其快速的经济节奏是传统社会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不可能允许工人对某一产品无限制的投入时间,更遑论上升为审美需求。不仅如此,由于技术更新瞬息万变,新旧职业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人更是难以像传统工匠那样穷尽一生都倾注在某一工作活动上。所以,正如英格尔斯所述,传统社会与传统人、传统精神相对应,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现代精神相对应,它们是相互适切的共生关系。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来谈论某一社会精神。因此,生长于传统社会土壤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无论怎样千呼万唤,却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究其实质是不同时代社会结构背景的差异酿成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水土不服的问题。那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就完全不可能了吗?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较为稳定的职业群体中它依然会存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节目就展现了八位堪称工匠精神楷模的大师级劳动者,然而该节目的阐释手法仍是前现代的,本文认同臧志军教授的看法:八位大师的成功个案,无法保证能够普适所有的劳动者。对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来说,呼唤工匠精神不可能像呼喊隔壁的邻居一样说来就来,要真正培育工匠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就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三、塑造现代工匠: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方向

在古代社会,传统工匠既形成了精益求精、尊师重道、耐心专注、淡泊名利的优良精神特质,同时也不免带有依附性强、宿命感强、盲目服从、因循守旧、时间观念差的传统人格。但是就工匠精神的培育而言,却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需要牢记的是,无论是培育何种工匠精神,都应当以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根本原则。毕竟我国脱离落后农业国的时间还不长,国民的传统人格特质还未得到根本转变,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个首要和艰巨的任务。尤其考虑到在我国的职校生中农村生源占到绝大部分,他们刚刚走出农村社会,还带有深刻的传统人格烙印,而我们无法想象一群仍停留在前现代心理阶段的人会推动现代化事业走向成功。庄西真教授认为,职业教育需要发挥助力农家子弟形成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人格的功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性的精神启蒙,有鉴于此,塑造具备现代精神的现代工匠应是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方向。

综合英格尔斯的人格框架理论和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塑造现代工匠,应当强化如下几个方面精神特质的培养:

首先,要全面加强质量意识。对传统工匠来说,其追求精益求精和完美极致的精神已经成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柏拉图就曾说过,工匠从事制作活动并非为了满足物质利益,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完美的追求。以这个标准来要求现代工人未免太过苛刻,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工人就不追求产品的完美,这种精神已被一种更为现代化的理念所代替,也就是质量意识和用户意识。实际上,现在以工匠精神而著称的德国企业一开始并非广受认可,在19世纪中期,德国产品甚至是质量低劣、山寨抄袭的代名词,英国政府因之对来自德国的商品设置了严格的贸易壁垒。德国人由此痛定思痛,学习英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几十年后终于成就了高端形象的德国品牌。可见,就现代企业而言,是立足于用户需求的质量意识成就工匠精神。

其次,要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增强创新素质。创新有利于推动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因而几乎在所有的现代国家,创新能力培养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要培养创新素质,就必须从乐于接受变革,乐于接受新思想观念开始。传统工匠因为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更加倾向于因循守旧,拒绝新的可能和变化。现代工匠需要更能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生活经验,如此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改善生活品质,并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生活的人。

其三,要提升个人效能感,加强效率意识。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是一种有效能感(efficacy)的人。所谓效能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能控制自然的感觉,二是相信人性能够改变,相信人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现代人的效能感表现在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对付生活带来的挑战。现代人讲求效率和产出,现代化的生产程序和严格的经济核算容不得不计成本的时间投入(高铁学校招生)。

其四,要增强计划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英格尔斯指出,计划是与时间和效能密切相关的现代人的特质,凡是在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中趋向于制定长期计划的人,我们就认为他具有现代人的品质。对职校生而言,加强这一现代品质的重要途径即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代工匠应当具备规划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能力。

最后,敢于离开传统职业,注重学习,不惧变化。如前所述,变动不居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许多发达国家,更换职业的人群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当前智能制造时代来临,许多传统制造岗位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但同时也产生了机器人销售、安装调试、维修改造等新职业。职校生只有不惧变化,不拘泥于传统职业,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才能把握新机会,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工匠。

 

高铁学校招生 高铁学校有哪些   兰州铁路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甘肃铁路学校

   微信公众号:yzrtts,
   轨道运校
榆中校区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676
     咨询QQ:2322565675  3199982489  3141427708.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着力点 工匠 轨道 高铁学校招生 高铁学校有哪些 兰州铁路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甘肃铁路学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用好这11种心理效应,让你轻松做班主任!

【轨道运校】关于未来学校的内涵、误区和趋势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