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专题研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轨迹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0:18:15

浏览量:

分享到:

   新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开始进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企业需求、工作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院校课程脱离职业世界的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校在就业导向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片面强调企业需求,忽视学生需求的现状,使得职业教育的工具性特征凸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特征不足。针对职业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偏差,我国政府开始在政策上进行调整。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且明确指出,这里的服务发展指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表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针已由“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转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2课程目标: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企业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精益生产方式转变,这就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员工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跨专业能力,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地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导向上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000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里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提出新方法、新观念,进行发明创造或革新的能力。实践能力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练习得的,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影响个体生活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在适应职业世界中的岗位需求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课程目标以“社会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出对学生个体潜能的关注。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这表明国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国家也开始倡导职业教育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开始兼顾“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个体价值正逐渐受到关注。新世纪以来,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一直强调“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并重,然而,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放在了次要位置,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这显然与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相违背。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重申:“职业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文素质和智力素质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融合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

3课程设置:兼顾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

2000年和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均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文化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

 首先,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要以满足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基本依据。尽管职业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但是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任务。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如果忽视对个体素质的培养,将不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更不利于个体其他能力的发展。新世纪以来,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中将完善个体人格,提高个体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提出,这表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体价值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开始得到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开始兼顾“人本位”,这也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

  其次,文化课程的设置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的联系。这一政策内容主要表明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内容要突出3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职业教育要摆脱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课程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将生活中实用的内容纳入职业教育课程,突出职业教育课程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职业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开设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文化课程内容需要围绕职业活动来组织,并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三是社会性。职业教育需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课程设置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相符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再次,专业课程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求进行设置。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岗位工作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为主要依据。也就是说职业学校要重视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4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随着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在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并在政策上对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再次明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职业学校的课程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这些政策对课程内容的新要求有一个共通性,即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或相衔接。2014年的政策文件中更是首次提出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职业资格标准是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的基础性文件,是开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实现两者的联动开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在英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先通过职业需求调研来开发英国国家职业标准(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简称NOS),然后以英国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发与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相对应的学习单元。可见,英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围绕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而设置的。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期,我国的职业学校应借鉴英国的经验,根据各个等级的职业标准来设计课程,选取和组织能够满足职业世界中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后,能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持证上岗。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持证上岗的要求,促进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另一方面使职业学校能够将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避免相同课程内容的重复学习与考核,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职业世界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

  新时期,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导向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这些政策文件均强调实践教学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

  实践和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新时期,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中规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实践教学比例占专业课时比重的50%,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要达到1学年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和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 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这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以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指导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是职业学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知识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为实践中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而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理论价值的深刻认识,二者缺失其一都将影响整个教学质量,而二者相互分离的教学实施也将影响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二元分离的状态,致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一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在于分离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容易出现职业学校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知识、难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现象,而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相融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探索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针由“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转向了“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这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价值由重视社会价值向兼顾个体价值的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价值观念一直偏重社会本位价值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社会本位价值观坚持社会价值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为社会或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满足社会需要或政治要求成为了教育的核心价值。受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政策上主要强调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重视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体现在课程上主要突出课程的社会价值,忽视了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21世纪初期,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我国教育的价值观念逐渐兼顾个人本位价值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关注人本位。个人本位价值观关注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个体价值。因此,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上提出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在关注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兼顾个体价值,除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之外,也开始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关注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但是,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分析,我们仍可以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首先,在课程政策中职业教育课程的个体价值体现不足。尽管职业教育课程的个体价值在课程政策中有所体现,并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政策导向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如何实现课程的个体价值,在课程政策上缺乏引导。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嬗变过程中,课程的社会价值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方面在于人们深受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影响,社会本位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虽然,新世纪初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不足以替代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在于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为经济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向经济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社会生产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任何时期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而职业教育课程是这种目的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和工具,这就使得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在信息时代,个性化已经成为了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精神,并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公民已经成为了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基本使命。实质上,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因素被认为是决定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遵循的价值标准之一。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在这方面的导向作用仍显不足,今后需要积极地朝这一方向引导:一是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上,应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二是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更关注受教育者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课程的个体价值能够更好地得以体现。

  其次,职业教育课程的人文价值在课程政策中未得到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人文价值是指职业教育课程要全面考虑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发展。人文素养是指“以人的综合发展为目标,追求“真”“善”“美”,关注人们的生存价值”。换言之,它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和“价值观”。在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引导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更多地体现为培养受教育者职业技能或职业素养的意义,而将人的内在品质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关注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每一位职业人首先应该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在关注受教育者职业角色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就必须对美和道德具有鲜明的辨别力。”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应积极地引导职业教育课程在设计时,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发展。


    微信公众号:yzrtts,
轨道运校榆中校区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676 
咨询QQ:2322565675  3199992489  3141427708.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职业教育 轨迹 课程 甘肃轨道学校 兰州轨道技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铁路学校 高薪就业 定向招生 大专 地铁专业 高铁乘务专业 乘务员专业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初中后职业教育类院校招生有关政策解读

【前沿】中国职业教育,底气更足了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