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在线9月26日讯 寿光市坚持“系统设计、平台承载、路径优化、分类推进、创新发展”的原则,借助职业院校专业、人才优势,把职业教育优势转变为发展强势,为寿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强做大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化学工艺、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8个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了车辆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园艺等4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类、信息技术类、环境化工类等优势学科专业群。(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二是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政策倾斜等激励手段,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及资源开发。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3年来,制定涵盖所有规范性以上专业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课程标准30个,新开发校本教材36本。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开发模拟企业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我市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并已经积累足够数量的典型案例,发挥了在全国中职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兰州铁路高铁学校)
三是深化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力推进“463职场导学”教学模式改革,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营造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根据专业类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实训的教学模式。三年来,增设行业信息和专业信息发布平台1个,新建数字化实训车间3个,理实一体化车间5个,网络化教室10个,现代学徒制企业教学点10个。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山东省首批企业现代学徒制教学点专业,省财政按照每生5000元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通过到企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师傅带徒弟教育有机融合。
四是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建立健全了以能力优先和注重业绩为导向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认定评价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拘一格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根据职业学校需要,由学校自主选聘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兼职人员不纳入实名制管理;面向社会(特别是企业)公开招录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专业教师。“能工巧匠进校园”的做法被中央新闻、山东卫视以及中国教育部等媒体进行了推介。
五是创新办学助推机制。教育局会同人社局等部门建立行业、企业专家人才库,成立区域专业建设联盟,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三年来,以骨干或特色专业群为核心,建立了20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市级以上品牌专业都牵头建立地区或跨地区专业建设联盟,与境外、国外建立了5个专业建设联盟。(轨道高铁学校)
六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完善五年一贯制、三二连读、“3+4”分段培养等贯通培养模式,构建起具有寿光特色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多实用性专业技能人才。(兰州高铁学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