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用“一技之长”引导职校生走出“空心”

发布时间:2017-09-04 02:56:12

浏览量:

分享到:

 

前段时间,由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创造”的词语——“空心病”悄然流行,缘起一项调查,“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笔者认为,“空心病”不过是大学生“迷茫”的变体罢了,这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借用一位北大学子的回应:对“意义”的追问和质疑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空心病”不只是北大学生的专利,笔者犹记得几年前刚到高职院校任教时,随便和班上的高职生们聊天,类似的“迷茫”更是四处弥漫——“所学专业根本提不起兴趣”“课堂上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同样,在职高、中专等学校,还有更多的学生陷入“迷茫”,搜索引擎里键入“职校生”“迷茫”,就会发现类似的提问多如牛毛。可是,相较于北大学子的“空心病”,职校生的“空心”很少引起媒体关注,更别说专题讨论(甘肃技校)

这样的尴尬正是职业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个社会仍然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导的,正是职业教育的“边缘地位”导致了职校生的“空心”不会像北大那样引人注目,职校生的“迷茫”更像是被集体无意识地忽略。必须承认,职校生的“空心”也是亟须社会共同讨论的。在“中国制造”的强国战略下,职校生是金字塔层的基座,代表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未来,让职校生这个庞大群体走出“空心”,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关乎的是整个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技术工人技能的提高。

究竟该拿什么来引导学生适时走出“迷茫”?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专注于“一技之长”,或许才是良方。

首先,职业学校要彻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而不能简单地复制、模仿本科教育的做法。就拿“所学专业根本提不起兴趣”来说,不少职校生并不擅长学术教育式的理论灌输,他们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中早已成为了“牺牲品”“失败者”。然而,不少职业学校的课堂仍旧采用的是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教材内容的编写、呈现方式偏重于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根本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兴趣,“厌学”“迷茫”的情绪自然会重生。

其次,不擅长知识学习,并不代表他们在其他方面一无是处。人是一种“多元智能”的组合体,比如,语言、逻辑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动手协调等能力。应试教育的选拔制度更偏重于单一的逻辑数理,职校生其他多方面的潜能都没有被及时释放,由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尚不够成熟,某些智能甚至被主观地遮蔽了。“因材施教”在不少学校更多的是流于空洞的口号,根本没有生根落地,重要的是,职业学校应该花更大的力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东西上去。

再其次,职业学校要在校园内部营造“技能改变命运”的积极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专注于锤炼“一技之长”。拿“不知道将来能干些什么”来说,不少学生主要是因为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才会引发了“迷茫”的情绪。我们常说“技多不压身”,其实只要能有一项娴熟的技能,就足以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技能是多样的,生产、营销、服务、行政、财务、研发、艺术……每个专业岗位都会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在市场中与人竞争的才是有效技能、核心技能。专注于一项技能,全身心地投入,反复地锤炼,反复地实践,从中逐步收获愉悦和自豪感,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充实的,而不是空虚的。

当学生心无旁骛、真正投入钻研一项技能之时,内心便会有了方向,精力就有了去处,而不是终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就是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本应该是并驾齐驱的,北大和职校的学生处在两个平行的层面上,一个偏重通识教育,一个偏重技能教育,各有各的成功体系和标准,学生们都可以在各自的体系内取得一定的成就。主动去追求和发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应对职校生的“空心”,更应该从自身体系出发找出解决的对策,笔者认为,引导职校生练就最出色的技能,既是一辈子的精神追求,也是攀登金字塔高峰的必由之路。

产业文化育人跨界育人的高端境界

余祖光先生的新著《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出版了。这是他10年来深耕产业文化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读之,收益、感悟良多,置喙一说(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价值创新

余祖光的这一研究成果是当下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指导职业教育的产业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文化育人是一种横向交融的跨界育人。从职业教育性质看,职业教育是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的跨界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职业教育作为“另一类型”教育的内在依据。因应这一本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鲜明特征,亦成为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特殊规律。余祖光从事物分层的角度解读这一规律,认为产教融合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宏观层面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中观层面的;工学结合是工作与课程教学的结合,是微观层面的。产业文化的跨界育人正是在这三个层面整合而共同实现的。

产业文化育人是纵向提升的高端育人。从教育教学内容看,职业教育还有一个纵向层级问题。比如知识、技能、方法、文化的传授和赋予,是一个逻辑递升的内容序列。知识是基础性的,具有文化生成性;技能是本位性的,蕴含文化应用性;方法是理论化的,具有“术”的工具性;文化是高端性的,指向育人的目的性。可见文化具有统摄性,文化育人既是根本,又是形而上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教育都是服务于文化的;文化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兰州技校)

    系统产业文化观的建构创新

《产业文化育人》结构体例分为产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育人上下两篇。著者以坚实的研究积淀,开阔的理论视野,深厚的语言功力,将“产业文化”这个学界还很陌生、模糊的核心范式予以理性观照和系统阐发,建构起一个系统的产业文化观,具有独到的创新品质。

《产业文化育人》认为,“产业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涵于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但并没有限于仅仅给出一个定义,而是利用逻辑划分的手法,从外延上对产业文化进行三个层级的划分和梳理,描绘出整个产业文化的完整谱系。在这个谱系中,行业文化是一级划分母项,划分后得到了ABN三个行业文化的二级子项,对子项再次划分又得到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作文化三级子项,从而实现了对产业文化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

应当说,这一产业文化体系结构的建构,层次上是清晰的,外延上是周延的,逻辑上是自洽的,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在我国产业文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未见到专门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论述的背景下,这一研究创新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兰州技术学校)

    产业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创新

产业文化育人,理论的澄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育人实践之中,在落地践行中取得实效。产业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所提供的育人方案、建议、方法、途径等必须是富有创意、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笔者从书中做了如下提炼。

基础文化与产业文化共生互补。产业文化育人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和基础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重视基础性工作价值观养成,又要加强产业文化中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知识教育,并努力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的联动方式予以落实。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育人。产业文化育人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内在环节,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文化育人的缺失。回归文化育人,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即生涯社会化与专业社会化相结合,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相结合,学校文化育人与企业文化育人相结合。”

学习过程中渗透产业文化要素育人。“在职业教育中,所处的社会文化就是产业文化,所受的影响就是企业、职业工作环境的影响。”课程学习活动往往是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发生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技能整合、知识与文化融合的前提下建构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渗透着产业文化育人要素,是产业文化育人的主渠道(甘肃技工学校)
 

          微信公众号:yzrtts,
      轨道运校榆中校区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676
       咨询QQ:2322565675  3199982489  3141427708.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甘肃轨道学校 兰州轨道技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铁路学校 高薪就业 定向招生 大专 地铁专业 高铁乘务专业 乘务员专业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研究 | 基于社会心理的职普比博弈和对策建议

甘肃23所职业教育学校完成合并将入驻职教园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