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发布时间:2016-10-08 09:35:22
浏览量:
分享到:
企业家要求入职的员工“好用”,这是可以理解的。对许多企业来说,员工是自己的工具,是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工具。故提出“好用”的要求,也很自然。许多的企业家只想当前的盈利,不考虑员工的未来,这也不算什么问题。因为他们自己的企业将来怎么样,都很难预料。企业家可以这样要求自己的员工,但学校就不同了。学校不能这样培养自己的学生。一个原因是,学校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制造工具。人固然需要有一个职业,但职业并不是人的一切。另一点也同样重要,这就是,具体的一种职业技术,其“用”的时间多是很短的。而一个人的一生,多数也并非只从事一个职业。有研究者指出:据统计,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1950年至1966年的16年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已有的八千多个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六千多个新的技术工种。而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些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
自然,这是美国的情况,但中国将来也会是一样,马克思早就说过:“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图景”。这就是说,教育家与企业家应有不同,不仅要为毕业生的当下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学生的未来负责。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让企业家感到“好用”的工具,还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与判断力,为此,学校教育就不能只重视技术的教育,还要让学生学点文学与艺术,学点历史、哲学。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从一种职业转移到另一种职业,而不感到有太大的困难。
十多年前直至今日,中国国企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许多国企的员工“下岗”,这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痛苦。这件事情的发生以及给许多家庭带来的痛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能不承认的原因,就是五十年代的工人,正是那个年代的简单、“好用”的人,是那个年代的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一个个的“螺钉钉”,只能是跟着大机器转动。而这大机器若是报废了,这个螺丝钉也就失去了作用。当时,是政府操作了这一过程,而现在则是企业家试图掌控这一过程,企业家也是对学校教育提出急功近利的主张,让学校满足自己的要求,只是提供自己感到“好用”的工具或物件。若学校教育真的按照这种方式来做,说不定,又为社会培养了20年或30年之后的下岗工人。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晓敏 好用 职业教育
鲁昕调研时指出: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质量
破解“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热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