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12 02:38:01

浏览量:

分享到:

    随着全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 首次对 “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清晰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推进全球教育发展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确保人们能享有优质的、覆盖各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最重要的任务,并作为推进全球教育发展的七大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十三五”已经开篇,从中央出台的系列重大政策不难看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观照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不无裨益。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悖理”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不仅在办学规模上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升,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长期以来,受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很多“悖理”,这些现象在拷问着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与吸引力不足并存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1006.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全国中职招生628.85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44.12%,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持平。” “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招生337.9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46.9%,比2013年增长5.8%,是‘十二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组数据表明,中国职教发展成就是划时代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正是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与功能,“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主旋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2020年之前,我国要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不动摇,这种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硬性”规定,一方面蕴含着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现实: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并非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学生入学没有升学的喜悦,就读后成就感不高,“伤痕心理”较为突出。家长普遍不愿意把自己小孩送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政策持续重视与教育质量提升困难并存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而且有关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但是尽管这样,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基础性问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仍然比较困难。第一,办学条件不足。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要远高于普通教育,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目前为止,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高1.5倍以上和高职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本科院校水平的目标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全国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仅占高职的16%,1000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仅占中职的8%左右,覆盖的地市不足半数。职业院校总体办学条件薄弱,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质教育资源储备相对薄弱且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困难。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能力素质上都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数量上,生师比过高,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到21.34∶1,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生师比20∶1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为17.57∶1,与普通本科院校的17.73∶1相当,这些都还只是统计意义上数据,因为这其中还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而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很不到位;能力素质上,尽管一些职业院校“持证”的“双师素质”师资比例并不低,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职教师资专业标准,资格认证混乱,广大“双师型”教师的真实专业能力与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来源的主体实际上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经历与实践能力是个软肋。第三,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主体者的内在动因是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保障。现行招考制度下,职业院校学生多是普通教育“淘汰”的学生,整体上,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发展后劲等方面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确实有明显的差距,在较短的学制内要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型、要从中学的学科文化学习主导转变为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导的学习,困难多多。

 

(三)学生低技能与低文化水平共存

 

职业教育是一种“折中”的教育类型,既要满足学生初次就业的“当下”需要,又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两个要求是不矛盾的,因为文化素质方面的良好基础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然而,就短短的三年学习时间而言,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担负着学生“学业”与“职业”的双重教育任务,这对于中高职教育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相关调研和评估的基本情况看,职业院校在较短的学制内要解决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两大任务困难不少。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加上职业院校自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主客观原因使得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缺乏起码的知识文化功底,形成了既低技能又低文化水平的“双低”现象。从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难验证这种“双低”现象: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层次低、就业质量低,就业稳定性差。这种“双低”现象直接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声誉,使职业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二、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归因分析

 

以上“悖理”的存在说明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在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英国是最早兴办职业教育的国家,职业教育助力英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之后,英国“绅士教育”的崛起,在森严的等级制下职业教育被“冷落”,直到德国依靠职业教育兴国强国的“秘密武器”问世,英国在教育反思中又重振职业教育,方有今日的职教强国。我国古代《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充分证明了“工”的崇高地位:“取法乎天,取材于地,中间一竖有通天之意。”但此后儒家思想把“工”的“三才”抛弃“两才”,仅剩 “人论”;而道家虽崇尚自然,但也顺应、接纳自然,无改造自然之心、之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逐渐成为主导我国传统人才观的重要思想路线。在这种世风下,传统观念中认为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作为生产技术技能的教育及人才培养被忽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也日益备受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低一等”的认知影响依然广泛存在。

 

(二)制度设计的缺陷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古代的“仕”考不说,就当下的教育名分排位,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扣上”了“差生教育”的帽子,被认定成教育中的“低等教育”。中学分流,优等生进高中,技校只能招收到文化分数段较低的学生,职业中学与普通高中相比,从起步就处于劣势;高考分批次录取,职业院校最后录取的排序,赋予其中分数外的因素很多很多,大有被贴上“三类学校”“三类生”的标签。“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职业教育这一模糊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误导了职业学校直接降低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沟通不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排斥。一些过于刚性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倾斜政策反作用明显,也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少中职学校唯技能教育至上,一味反对“职教普高化”,过早削弱文化教育,似乎要求学生一进入职教大门就要求“一辈子走到底”,与当代学生自主择学多样性发展的诉求冲突较大。此外,在公务员招考制度中,职业院校学生基本都被拒之门外,为了“资格”,职业院校的学生还得重新入普教之门。此类制度的存在,无形中对职业教育“教”或“学”的尊严都受到损害,其负面的影响则更大。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文件发了不少、政策出了不少,但职业教育“获得感”总不明显,其深层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不完善,政策措施治标不治本,缺乏与时俱进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政策落实的偏差

 

教育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政策环境、目标群体及政策执行者自身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为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家出台许多倾斜政策措施,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实施的结果不尽如意,甚至出现了反作用和负效果。例如,国家针对中职校招生的五年一贯制教育几乎成了没有标准、没有淘汰的教育,教育质量很难保障,社会反响较差。再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国家贴补方式免收学费,这也是国家花钱购买人才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管理体系尚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在中职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和家长以及用人企业等对于这一教育服务及其提供者认同感很低时,单纯靠政府降低服务价格并不能有效刺激需求,其必将遭遇导向“失灵”问题。还有经费投入问题,虽然许多地方以立法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作出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5倍;高职生均拨款水平达到或接近本科标准。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

 

(四)工具理性的盛行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长期来始终存在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争论。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个人主体地位的彰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当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前提,本末倒置的结果就会出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主义。以牺牲人的发展、忽视人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代价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培养不出健全的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CBE”模式、英国“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FE的新型现代学徒制度等,它们强调职业文化主势,追求人职匹配,但也从不排斥和轻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表面上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以就业为导向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职业教育的层次,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如果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就会忽略部分学生继续在校学习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如果仅盯着学生的技能训练,过度追求与个别企业的“无缝对接”,盲目崇拜就业率,无疑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

 

(一)更加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依托所学专业实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学生学习的诉求。但是,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所学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也非一朝所能。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只是关注眼前就业岗位需要,而更应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般的应用技术通过较短时间的训练都能熟练掌握,而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持续的积淀过程。无论是普通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热衷于招收普高生,而不愿意招收职教生,职教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掌握的技能相对简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是重要原因。职业教育要关注和挖掘技术、技能背后真善美的价值,促进学生“技艺道”协调发展,寓“道”于“教”,才能克服“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的风险”,培养出具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学者将技术的“大道”总结为“与技术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和谐,即技术操作者与工具、技术操作者身心活动、技术应用中人际关系、技术活动与社会以及技术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寓此“大道”于教,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技术人”。我国新常态经济战略的转型,产业调整下业态变化很大,对职业人才的素质提高十分迫切,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必须由此调整好专业、优化课程,切实做好人才链和行业产业链的衔接,学生才能在学以致用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二)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这一体系的根本特征可以说是“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和“外部联通”,应该是开放、多元、立体的。但从目前面临的情况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向上看,目前职业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断头”式的教育,中职学校毕业生能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仍然有限,而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如何调整中、高等教育结构,满足更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是准确定位各层次间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与服务面向,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分类开始,适时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类型结构,适当压缩中职规模,办好办强中职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浙江省已在2016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上在全国率先提出逐步放宽高中段教育普高、职高的分流限制。初中毕业分流到普高、中职是一种分流,普中毕业升学到高职、综合类本科、应用型本科也是一种分流。从横向上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也存在很多现实障碍。从外在的体制因素看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学生转型普教仍然很困难,要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沟通衔接、相互转换的交互学习机制,以利学生更好的发展。从长远看,我们应该从终身教育的高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人的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服务,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从小培养职业意识,加强技能教育,把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理应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

 

(三)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表现在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两个角度分析。职业学校要根据区域产业特征与优势,结合各自办学定位,大力举办技能、技艺、技术性强的专业,坚持与其他类型、层次的职业学校错位竞争,办出特色,加快打造难以替代、需求量大的专业(群),形成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同样需要按照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多样化发展诉求,分类分层推进教学改革,对于有进一步升学需要、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应该着力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对于希望直接就业创业的学生应该坚持文化素质教育不放松的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岗位需要。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应该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素质教育,“两手都要硬”,绝对不能让职业教育成为没有文化的教育。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目前,国家正加大力度规范和整治职业教育,如取消了众多的设置不合理的职业资格证,成效显著。但职业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这一政策的实施必将促进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在学历社会中处于就业不利地位的群体提供政策保障。此外,现代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真正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产业工人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改变就业过于强调“学历”、“校历”,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必须建立起工人阶层专业发展的多种通道,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对收入水平,要制定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

 

(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要实现从“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要把职能集中到市场难有作为的公共产品上去,要为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制定规则、提供制度保障,实施监督,实现政府职能从微观具体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调控。对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治理,有利于界定地方政府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合理关系、消除行政过度干预、垄断审批和资源配置权力等弊端,有利于职业院校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为职业院校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独立面向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契机。职业教育与人事制度、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为此,在各项改革中,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要直面问题、针对发展瓶颈做好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和理念引领,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创新职教发展模式,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通过相关标准、政策及制度的完善对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进行监控,激励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或主动开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并取得成效。

 

 本文摘编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作者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雷炜,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职业教育 可持续发展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

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

高职教育 学生找饭碗的“点金石”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